影响汽车连接器电流传输的因素
1)端子保持力低。端子保持力衡量端子在护套中挂接的可靠性。根据汽车最新标准QC/T1067.1-2017年,不同规格的端子需要满足不同的保持要求。端子保持力过低会导致端子在护套中的连接可靠性降低。特别是在车身运动过程中,端子受线束牵引力增加。如果端子保持力小,端子会从护套中脱落,导致连接器传输失效。端子保持力标准见表1
因此,在设计和选择连接器时,应注意连接器的保持力作为重要的性能指标。
2)有效插入深度小于11)mm。有效插入深度是指在连接器完全装配到位的前提下,插头端子的插头部分应超过插头端子接触点的长度,不包括插头压边的尺寸。根据汽车行业的最新标准QC/T1067.1-2017要求端子的有效插入深度至少为1-2017mm。
在车身运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连接器之间的电流I传输示意图也随之降低。如果插入深度太小,一旦插头端子的有效插入深度变为0,插座端子弹片与插头接触点位置的接触效果就会降低,导致接触点的接触电阻增加,导致温升增加,导致连接器烧蚀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3)端子接触点的涂层氧化。连接器端子增加涂层的主要目的是增加端子的耐腐蚀性和抗氧化性。增加涂层后,端子的耐腐蚀性得到增强,可以满足复杂的车身环境要求。目前市场上主流连接器使用的涂层多为镀锡,镀金和镀银也在小范围内使用。端子接触点涂层损坏后,接触点会迅速氧化,氧化层电阻较大。直接导致接触点电阻快速上升,端子温升也随之上升。同时,温度的上升增加了电阻的电阻值,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电流传输失效,严重烧蚀。
因此,端子的涂层质量也是一个关键指标,目前的涂层验收标准是通过盐雾试验进行的。根据说明。GB/T2423.17(中性盐雾试验)标准要求,样品应符合96h的要求。
4)插座端子弹片故障。图3显示了插座端子弹片的结构示意图。插头端子和插座端子的电流传输效果与插座端子提供给插头端子的正压直接相关。正压大,端子之间的电接触效果提高,正压小,电接触效果降低。插座端子弹片的作用是为插头端子提供持续的正压,但弹片长期的应力变形会使弹片根部的弧R局部疲劳,导致材料由弹性变形变为塑性变形,导致材料弹性下降,降低正压,最终影响电流传输效果。众所周知,根弧越大,单位面积的变形就越小。因此,在满足端子插入力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增加根部弧R的值,降低塑性变形的发生率。
5)压接线与端子规格不匹配。受不同端子结构的限制,即使是同一规格的端子,其载流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选择端子的前提是首先要确认端子的载流能力,超过端子本身的载流能力,会导致端子烧蚀等故障。因此,在选择端子的过程中,建议按照端子载流能力的80%原则降低使用风险。
6)压接电阻大。压接电阻是指端子和导线在压接过程中产生的电阻。电阻值主要受压接质量的影响。因此,在压接过程中,应确保端子的拉力和压接段合格,消除缺陷点的隐患。